全国服务热线: 0871-63177418

业绩作品 PRODUCT DISPLAY

  • 0871-63177418
  • 昆明市西山区金碧路富邦花园E栋4单元4楼

您当前位置: 首页>>业绩作品>>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景洪市曼飞龙白塔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28 5112 次浏览

1、美丽的曼飞龙傣家少多哩

  神奇的筒裙仿佛魔术服,让每一位身着傣装的姑娘都能光彩熠熠,温婉可人。尤其是曼飞龙景区“盛产”的美丽的傣家少多哩,在曼飞龙村的历史上有8个美丽的傣族姑娘入选西双西双版纳州歌舞团,成为了艺术家杨丽萍的小师妹。

  2、曼飞龙白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景真八角亭一起被列为西双西双版纳旅游的标志。曼飞龙白塔是西双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群,为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风格建筑,又兼有内地汉族风格,是中国少有的古塔精品。

  3、绿篱笆村公所

  采用传统的傣家竹楼样式新建曼飞龙村公所,外墙上布满了绿色的篱笆,造型别致独特。进入曼飞龙金灿灿的寨门,就被绿篱笆村公所淳朴的气质所吸引。

  4、曼飞龙白塔寨门

  曼飞龙白塔寨门金碧辉煌,造型精致,是经典的傣式寨门。

  5、曼飞龙村

  隶属勐龙镇曼龙扣村委会管辖,是西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有名气的村寨之一,世居傣族,物产丰富,傣味风情浓重,民风民俗保持完好。

  6、佛祖像

  曼飞龙金佛高24米,佛像高耸入云,神情安宁的注视着脚下芸芸众生,展露着祥和的微笑。傣家的佛教和南传佛教一脉相承,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

  7、四头狮

  四头狮是曼飞龙白塔忠诚的护卫,守护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面代表紫气东来,象征着祥瑞;南面守护着雪北香南,象征和平;西面仰望西方净土,象征慈悲;北面代表北辰星拱,象征福音。

  

 


  (图为曼飞龙白塔景区入口大门效果图)

  8、来自圣地的菩提

  曼飞龙白塔脚下2002年移送的菩提树,是由佛教大师坦玛苏提从古印度北部迦田比罗圣地移种的。迦田比罗为释迦摩尼多年修行成佛之地。

  9、西双西双版纳的“水稻之父”

  曼飞龙的波岩敦,年逾古稀,一生致力于水稻优选栽种,成功培育出“博选”系列优质稻米。

  10、曼飞龙珍珠米

  西双西双版纳是稻米之路的源头,驰名世界的“湄公系列”水稻群,就是从西双西双版纳美丽的坝子出发,沿澜沧江而下,渐次孕育出享誉世界的东南亚香米。留在稻米故乡,保存着最纯正的原始稻米基因的,则是白塔寨曼飞龙出品的珍珠米。珍珠米颗粒饱满圆润,色泽洁白玉润,米质油润,味道香甜,好像一颗颗椭圆形的珍珠。作为米中珍品,珍珠米惟一的不足是单产量低,物产精贵。

  11、曼飞龙佛寺

  傣族村寨是“村村有佛寺,寨寨有佛塔”,因此曼飞龙村也不例外,曼飞龙佛寺,建造宏大,装饰精致,每逢节庆,村寨里的人和许多来客都要到佛寺里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

  12、气候气象

  规划区处于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的低纬度地带,气候高温、多雨、湿润、静风,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平均温度为21.2℃,年平均雨量1455.6毫米,相对湿度84%,被誉为“天然温室”,景观独特,宜于粮食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13、橡胶林地

  规划区域内有村民种植的橡胶林,可向游客提供“割胶表演”等旅游项目,作为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之一。

  文化资源

  1、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曼飞龙白塔景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浓郁,主要体现在曼飞龙白塔,佛祖脚印,佛祖像,佛寺等文化建筑中。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自泰国和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地区,但传入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早的认为在公元1世纪,迟的却认为应在公元13——14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社会中有着很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是宗教,另一方面它又是傣族社会学校。按傣族的风俗,傣族男子年少时必须出家到寺庙中当和尚,同时在寺庙中学习文化知识,一段时间后还俗回家,或继续留在寺中从事佛教工作。男子若没有入寺当过和尚,就会被人看不起,甚至找不到对象。

  西双版纳傣族的佛寺是与傣族社会的制度等级相呼应的,从村寨寺庙到整个西双版纳傣族的中心佛寺,寺庙的等级逐步提高。傣族的寺庙建筑在大的组群格局上和中原佛教的寺庙差不多,但群体规模要小得多。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佛寺主要由大殿、戒堂、塔、寺门、门廊和僧舍组成,但并非每个佛寺都有这些内容。

  西双版纳的佛寺建筑一把是木构土墙,一层不架空。木构体系应属穿斗体系,但并不是很规范,抬梁式的做法也常能看到。屋顶用木瓦,冷摊方式铺设,举架有缓有急,迄今研究未能揭示举架是否如《营造法式》或《营造则例》那样有规律。

  西双版纳的佛塔为砖石结构,体量一般较小。除与佛寺相伴外,塔作为一个特殊的部分也经常被单独使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最有名的两个佛塔都是单独的塔。有的单独佛塔也在它的附近建设一些附属建筑,以供善男信女朝贡和进行佛事活动时使用。

  规划区域内也有关于释迦牟尼来此讲经传教并留下足掌印的传说。村民为纪念此传说,特意在脚印旁修建笋塔以祭拜。

  

 


  (图为曼飞龙白塔景区半山凉亭效果图)

  2、贝叶文化

  傣族自己的文字称为“傣泐文”, 傣族文字的载体,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间用近代的纸书写外,抄写佛经的主要是用“绵纸"和“贝叶”。 贝叶是取自一种叫贝叶棕植物的叶片,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

  对于利用贝叶棕的叶片刻写文字,傣族民间有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傣族小伙子为了寻找光明,辞别了他的未婚妻到远方,他们每天都要给对方写一封信,把字刻写在芭蕉叶上,并由一只鹦鹉为他们传递。随着小伙子的走远,芭蕉信尚未到达便枯萎了,字迹便不清楚了。有一天,小伙子在森林中见到一种棕榈的叶片,由于昆虫啃食叶肉而在叶片上留下清晰的纹路。受到启发,他把文字刻在那种棕榈的叶片上,虽经多天的传递,字迹也完好如初。这样,傣族先民们便发明了用贝叶棕的叶片刻写文字的方法,贝叶也就象征着“光明”与“爱情”。

  对于“贝叶经”又有另外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傣族、哈尼族和汉族的人一起到西方取经。汉族把学到的抄在纸上,哈尼族把学到的写在牛皮上,而傣族则把经文刻在贝叶上。在返回的路上,过河时,他们同乘一只船,不幸船翻了,这些经文都被水泡湿。当他们把经文摊在河滩上晒干时,抄在纸上的经文均变成了鸟脚趾形状,这就成了汉族的象形文字;刻在贝叶上的文字虽经水泡过,但字迹清晰,傣家人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而写在牛皮上的文字,经水泡后已经看不清楚了,牛皮被煮吃了,这样,哈尼族便没有文字了。

  据说,贝叶经中仅经书就有8万4千部之多,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医学理论、文学艺术等等。在中国,傣医药与中医、藏医、蒙医并列被人们称为四大医药。仅上千行的叙事长诗就有500多部,如《巴塔麻嘎捧尚罗(创世史诗)》、《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召树屯(孔雀公主)》等,如若不是刻写贝叶上,今天的人们就再也欣赏不到这些珍品了。

  3、水文化

  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傣族称澜沧江为“南咪匡”,汉文记意为湄公河,“南”为水、河,“咪”(湄)为母亲,“匡”(公)为财富,即“财富之母(源)河”,这财富不仅包涵物质财富,也包涵精神财富,因此人们习惯称傣族为水的民族。

  4、建筑文化

  傣族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而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木、瓦,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5、饮食文化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种类居多,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调别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义的“傣族风味”。而在东汉时期,勐仑就有茶树栽培。西双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早已成为普洱茶原料中心。

  6、民俗文化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傣族生性活泼,温柔多情。互丢花包,对唱情歌,买卖鸡肉、递送情书等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方式。婚礼主要仪式是“树欢”(拴线、拴-II),意即把新人的魂拴在一起,把两颗心拴在一起。仪式简朴,气氛隆重。

  7、歌舞服饰文化

  傣族音乐甜美柔和,委婉转流,民间舞蹈舞姿优美,外柔内刚,感情内在,极具韧性,有“天上飞,水上漂,麂子蹬,马鹿跳”之称。在服饰上,傣族妇女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8、医药文化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中),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9、稻作文化

  稻作农耕是傣族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获取粮食的主要途径。傣民随着季节的更替周而复始地劳作,节庆祭典都与水稻的生产周期相适应。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傣族稻作农业就已进入使用畜力的犁耕,水利灌溉的管理制度和分水器的使用都充满着科学的智慧和浓郁的情趣。

云南城市规划建筑研究设计院

  汪子熙

 1.jpg

版权所有©2018-2020云南城建院集团 www.ynsjy.com 滇ICP备18001883号

 技术支持:云南网站建设>   昆明网站制作 >    昆明睿腾科技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053号